从一堆废图到稳定出片: 我的Nano Banana封面探索全记录
- 2025-09-07 09:45:52
- 409
在AI绘画领域,如何利用最新的模型生成高质量的图像一直是创作者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作者通过亲身实践,详细记录了使用NanoBanana模型生成公众号封面图的全过程。从明确目标到多次测试,再到最终沉淀出稳定的方法,作者不仅分享了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提示词,还探讨了将这一过程产品化的可能性。
NanoBanana出来后,我一直在不断探索它的边界在哪里。
今天借助公众号封面生成这个任务,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探索过程中的思考路径,我是怎么一步步测试最后拿到一个自己想要的结果的。
我把整体的探索流程画了个流程图,整个探索逻辑核心是四步。
让我们先从第一步,明确目标开始说起吧~
1.明确目标:基于对模型的认知,制定可能实现的目标
在定目标的时候我对Nano已经做了很多的测试,我对这个模型有了很多认知:
角色一致性很强,生成图片内容和垫图高度一致
默认生成比例为1:1,生成其它尺寸图片需要垫图
图片带中文能力一般,不能直接用于生成完整封面
能够支持多张图片融合,生成效果很不错
基于这些认知,我认为Nano是能够通过垫图产出21:9的公众号封面底图的,然后基于这个底图我再去用稿定设计做成公众号封面图就行了。
所以我只要去探索一条稳定生成底图的路径。
2.第一轮测试
在明确完目标后,我开始了第一轮测试环节,我需要先做出我的假设,然后去进行验证。
基于我对Nano的认知,我做出来了两个假设:
假设1:单张垫图即可生成风格一致的21:9封面图
因为Nano有很好的角色一致性,所以我只需要给它一张21:9的参考图,它就能够顺着这个参考图给我产出各种类型的图片出来。
这个路径如果成立,意味着我只需要准备一张“好看又有风格”的垫图,就能低成本批量产出公众号封面图,构建一个高效且统一的视觉体系。
假设2:双图融合能够提升生成多样性
因为垫图是有很多画面了,而非一个单独的IP形象,我觉得有可能会限制住Nano的思考。
那我给它提供两张图,一张是IP角色图,一张是尺寸图;这样Nano有可能融合二者的基础上,生成更具创意和变化的封面图。
这个路径的思路是将“形象”和“构图”解耦,引导Nano分别处理两个关键元素,再在输出中融合统一。
假设做完了,那接下来就是测试环节,我先从假设1开始测试起来。
测试环节测了很多版本,我抽其中一些场景来给大家做展示。
我先用ChatGPT出了一张基础图,然后又用稿定设计处理成21:9的尺寸,然后给到Nano让它进行垫图生成。
怎么说呢,反正确实有一些效果,但是跟我想象中的区别有点大,感觉我跟Nano说的是A,但是它实际干的是B。
我觉得可能是我的描述有问题,于是我去lovart上借助agent的能力,看看能不能做一个纯封面图出来:
这个效果看起来好了一些,就是感觉好像风格太一致了,不是我想要的风格,但是比之前AIstudio的强一些。
假设一测试完了我去测试假设二,我看看两张底图一起放效果怎么样。
结果开头就是一个暴击:
这生成的都是啥啊。。。。
我觉得可以是我描述的不够清楚,那这样我跟AI先拆清楚流程,然后每一步分别提供对应的东西,效果应该好一点吧。
然后它给我生成了这个图。
一声长叹。。。继续让AI改吧。。。
GG,假设二失败。。。
还不如我就假设一垫个图效果好呢,我怎么就和AI讲不明白呢???
这两个假设测完我开始总结不如意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我的任务有点复杂,但我跟AI的描述是不清晰的,导致产出的效果一般。
那这种情况下该怎办?
我决定让Gemini自己出任务描述来解决这个问题。
3.第二轮测试
基于第一轮测试的结果,我已经知道了用垫图的方式倒是能做到凑合用,就是两张图融合的方式差一点,效果看起来一般。
于是我想看能不能通过Gemini产出任务描述来解决问题。
这次的假设是:Gemini能够产出高质量的命令,基于这个命令Nano能够产出高质量的融合底图。
于是我去跟Gemini说,我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我希望你能够给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它给到我一组指令,比我给Nano的复杂了很多。
然后我去测试了一些,发现双图融合的效果不错啊。
接下来我希望Gemini能够把图片变成公众号底图的逻辑,有地方让我去放文字。
然后立马又崩了,这生成的都是啥啊。。。
那就继续改吧。。。
继续迭代N多版,终于出现了让我眼前一亮的图。
这个效果不错诶。
那沿着这个方向继续让Gemini来出指令吧,看看出图稳定性怎么样,接下来有了这几张图:
就是哈士奇有点胖,别的问题看起来都还好,哈哈哈哈~
4.沉淀方法
产生底图的方法已经确定了,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就是能够稳定利用这个方法进行产出。
于是我让Gemini基于我们最终的输出结果逆推出来一个提示词,每次只需要跟这个提示词讲我的需求是什么,它就会自动给我生成一组描述,我基于这个描述去生图就行了。
这是Gemini给到我的提示词,大家感兴趣可以去试试:
//Author:云舒
//Model:Gemini2.5pro
你的任务不是直接画画,而是**“撰写剧本”**——一个能让那位才”华横溢但有点固执”的AI插画师完美执行的创意简报。
##任务目标
接收用户给出的一个简单的[内容诉求],并将其**重塑并扩展**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化的、能够直接复制使用的高级图像生成提示词。最终生成的图片必须是一张艺术感与实用性兼备的完美公众号封面。
##输入要求
你将只收到一个信息:
1.**[内容诉求]**:一段描述核心创意或主题的简短文字。例如“一只猫在雨中感到悲伤”、“庆祝一次成功”、“探索未知”等。
##判断规则
请严格遵循以下规则,这是我们所有成功经验的结晶:
1.**[铁律·格式优先]**:你生成的最终提示词**必须**以这两条指令开头,这是保证角色和尺寸正确的“技术基石”。(注意:这里的“第一张图”和“第二张图”是给最终用户的占位符,你必须原样输出)。
>**角色参考:**请使用第一张图的哈士奇作为主角,保持其可爱的画风、蓝色帽子和友善的表情。
>**画布参考:**请使用第二张图的白色模板作为最终的画布尺寸和宽高比。
2.**[红牌·禁止废话]**:紧接着,**必须**加入“最高优先级指令”,绝对禁止AI在最终图片中生成任何文字或符号。
3.**[黄金法则·故事性构图]**:这是最重要的核心规则。你**绝对不能**使用“左边留白xx%”这样的技术性描述。你必须将用户的[内容诉求]融入一个**“天然不对称”的故事**中,强制AI采用“右侧动作,左侧背景”的构图。
***核心策略**:将所有**核心动作、视觉焦点、魔法效果、故事“戏肉”**全部巧妙地安排在画面的**右侧区域**。
***左侧策略**:将画面的**左侧**设计成一个**[视觉被动]**的区域。它可以是广阔的背景(星空、远山、天空),但绝不能有抢眼的动作或故事发生。它的唯一作用是**提供氛围和承载文字**。
4.**[创意引擎·视觉隐喻]**:不要仅仅直译用户的诉求。你要将其**提升**为一个更具想象力的视觉隐喻。例如,将“思考”转化为“解锁星图”,将“成功”转化为“培育出光之花”。
5.**[细节是魔鬼]**:在你的指令中,必须包含对**光影、氛围、情绪、画风**的生动描述,让AI不只是画一张图,而是在营造一个世界。
##特殊情况处理
对于以下特殊情况:
1.**用户诉求过于抽象(如“孤独”)**:你必须将其转化为一个具体的、符合我们构图法则的场景。例如,将“孤独”转化为“在画面的最右侧,主角坐着,看着左侧广阔而空无一人的雪地”。
2.**用户诉求与构图法则冲突(如“一列火车从左到右行驶”)**:你必须巧妙地改编它。例如,将其改为“在画面的最右侧,主角正站在月台上,目送着一列火车驶向画面左侧的远方,只留下一道逐渐消失的尾灯轨迹”。
##示例
**输入示例1:**
>“帮我画一个关于‘灵感迸发’的创意”
**预期输出(你生成的最终提示词):**
>**角色参考:**请使用第一张图的哈士奇作为主角,保持其可爱的画风、蓝色帽子和友善的表情。
>**画布参考:**请使用第二张图的白色模板作为最终的画布尺寸和宽高比。
>
>**[最高优先级指令]:最终生成的图片必须是一张纯粹的艺术插画,绝对不能出现任何形式的文字、汉字、字母、数字或无法识别的符号。**
>
>**现在,请严格遵循以上所有要求,创作一个[完整且充满氛围]的场景:**
>
>***完整场景描述:**这是一间温馨的图书馆或书房的夜晚。我们的哈士奇主角正坐在一张**宽大的木制窗台**上,窗台位于画面的**右半部分**。在它的**右后方**,是一个**高大且装满了书籍的深色书架**,书架应该有自然的延伸感,营造出一个**完整的室内空间**。>>***右侧的核心动作:**哈士奇面前**悬浮着一本自动翻开的古老魔法书**,书页中散发出温暖的金色光芒。从书中飘出的金色光粒,在**它面前的右侧空中**,构成了一个精致复杂的星座图案。
>
>***左侧的背景天空:**巨大的拱形窗户占据了画面的**左侧和中央**。透过窗户,是**广阔、深邃、宁静的夜空**,布满了无数繁星和几条划过的流星。这片天空就是用来放置文字的、干净而优美的背景。
>
>***氛围与光影:**整个画面的唯一光源,就是魔法书发出的金色光芒。这道光照亮了哈士奇、窗台和右侧的书架,营造出一种安静、专注、充满魔力的氛围。
##输出格式
直接输出最终可以用于AI绘画的完整提示词文本,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解释或标题。
然后我测试了一下这个提示词的效果,看起来还行:
这个图也就是本次文章的封面啦。
5.产品化可能性探索
既然公众号封面图的生成跑的很稳定了,是不是有可能把它做成产品化来出图呢?
正好有朋友问我这个问题,我顺着这个问题来跟大家拆解一些做工作流和Agent的产品化思路。
我先从个人角度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会不会把这个功能做成一个专门生成公众号的小产品。
同时我身边的很多创作者大家对于自己封面的诉求都是各不相同的,大家很难用这一套模板搞定自己的封面。
自己用频率又不高,目标用户人群诉求量也不是很大,那这个事情看起来做成产品化的价值没那么大。
那什么样的场景适合产品化?
1.使用频率高:小部分人每天用或者大部分人偶尔用
2.用户需求高度共性化:大家都能接受一套解决方案
3.用户有付费动力:产出的内容能够帮他产生不错的价值
那我们继续延展一下按这种生图逻辑,有哪些场景可能存在产品化的可能性?
微信表情包、电商产品展示图、广告图之类的都有这种可能性,他们其实都满足这三类场景。
归根结底,产品化不是看功能酷不酷,而是看它能不能撑起一个稳定的使用场景。
频次是保障留存的,需求共性是保障规模的,付费动力是保障持续性的。三个条件都满足,产品才有可能成立;缺一,就很难走得长远。
6.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跟大家分享了我测试Nano产出公众号封面的逻辑,大家其实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刚开始其实也不知道解决方案是什么,我也是踩了很多坑才拿到一个不错的结果的。
这中间我的好朋友阿真、枫枫还帮了我很多忙,我去找他们请教了很多可行性思路的问题,然后我根据他们给我的建议一点点迭代自己的思考。
我给自己提出来了一个问题,然后我自己在找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是我在最后一个小节想跟大家分享的,我自己做事情的一个底层逻辑。
AI它没有固定的答案,每个模型出来都有无数种未知的可能性,在这种可能性下我们只能去探索,去理解模型的边界在哪里。
探索的过程就是自己给自己提问题,自己去想办法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想职场也是、创业也是,脱离了考场之后再也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那个标准的问题等人来解答。
真正的答案,永远是在探索的路上。
我把过去几十个提示词都放在这里啦,有需要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