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克首款智能豪华轿车为什么选择“增程”?
- 2025-07-19 09:52:53
- 907
芝能科技出品
上汽通用总经理卢晓,在至境首款新能源智能豪华轿车的供应商大会上致辞,透露了别克的“至境”品牌首款智能豪华轿车。
增程技术作为一条曾被边缘化的路线,正在重新获得车企和用户的关注,别克也是和其他助攻纯电的盒子品牌不一样,全新新能源品牌“至境”首款车型采用增程动力,在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方面强化本土化配置,成为合资品牌应对市场变化的新尝试。
透过“至境”的技术构成与战略定位,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别克如何在不确定的技术路线之间寻找新的落点,上汽通用在智能电动时代转型过程中的权衡与路径选择。
01
技术路线的回摆:
增程再度进入主舞台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至今,纯电已成为主流路线,插电混动也在多个市场实现突破,而增程技术则在经历了初期尝试后长期保持低调。然而从近两年市场反馈看,随着用户对综合使用体验的重视上升,增程逐渐被重新认识。
其核心优势——在维持电驱体验的同时规避补能焦虑——对于多数非一线城市用户仍具现实吸引力,尤其是在中大型车型领域,能效、静音性和成本之间的平衡点更难掌握,增程的技术适配性开始被重新估算。
别克此次将“至境”首款车型定位为高端新能源轿车,并采用增程动力系统,是一个技术路线层面的表态:并非所有高端新能源车都需要以高成本的大电池配套纯电系统为代价,在使用场景更复杂、更需要综合表现的产品中,增程仍有发挥空间。
回溯来看,通用系曾是全球最早开发增程技术的企业之一,从2007年的Volt到2017年的VELITE 5,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电驱+发动机发电模块的控制体系。尽管这些早期车型并未取得广泛市场成功,但积累下来的系统工程能力与控制算法,为当前新车型提供了技术基础。
与过去不同的是,此次别克的重点已不仅仅是“有没有增程”,而是试图通过解决此前增程系统的核心痛点——如馈电油耗高、发动机启停干扰明显、功率响应迟缓等——来完成对增程价值的再定义。
通过进一步优化能量管理策略、静音设计与NVH调校,以及提升整套系统在城市工况下的运行效率,别克希望证明增程不仅是“权宜之计”,也可以成为中大型新能源车的主力技术形式之一。
在这一点上,“至境”的推出既是别克技术路径自洽的延续,也代表了行业对增程价值再评估的一部分。
02
智能化与本土融合:
传统合资品牌的新尝试
如果说动力系统体现的是别克的历史积淀,那么智能化配置则是其面向未来的尝试。
这也是合资品牌普遍面临的转型难题:如何从过去“以平台和工程优势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过渡到“以用户交互和软件体验为核心”的新格局。
从“至境”的配置构成来看,这款车型明确加强了对智能座舱与高阶辅助驾驶的投入。
例如,其成为首款搭载高通SA8775P芯片的量产车,意图借助更高的算力基础支撑多模态交互、语音控制、沉浸式座舱等新一代用户体验功能。与之配套的还有博世和Momenta等合作伙伴,体现了上汽通用在整合软硬件生态方面的积极尝试。
别克此次在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方面采用的并非完全沿袭海外技术路线,而是基于本地用户场景进行的模块重构。
例如,针对中国用户更注重语音交互响应速度、场景个性化和车载娱乐集成的偏好,系统在感知决策与接口整合上做出调整。同时,L2+级别的驾驶辅助覆盖日常拥堵路况、城市跟车和高速变道等常见场景,也体现了对中国市场驾驶习惯的理解。
从组织架构来看,这一代产品的研发已不再是“引进+本地化”的附属形式,而是由中方主导开发节奏、需求定义和验证体系,更接近中国新势力的迭代思维。
这种转变对于别克这类历史悠久的品牌而言,意味着内部认知的更新与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反映出合资品牌在应对本地智能电动化浪潮中所做的结构性努力。
从实际产品落地效果来看,别克仍面临与中国品牌的高强度竞争,别克在选对方向,自己的优势是整车制造体系的稳定性、工程质量和售后服务等长板,在体验和安全性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小结
别克推出“至境”这一全新品牌与首款增程智能车型,是一种战略定位的转变,通过具体产品来重新构建自身在行业中的角色。
增程技术不再是过渡工具,而是被重新定义为一个可持续、可优化的中长期解决方案。而智能化则不仅是功能堆叠,更是一种与本地用户需求深度融合的产品理念,转变并不轻松,对组织、技术、品牌形象均提出更高要求,也是合资车企在新阶段加入竞争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