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Micro LED产业进入甜蜜期, 市场持续爆发可期

  • 2025-07-25 06:25:41
  • 117

综合一二季度Mini/Micro LED产业上游企业财报情况,业内认为2025年将是该行业诞生以来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市场将从以技术和产能积累为主的投入期,向未来的“市场收获期”转变。

需求持续爆发,接续性增长可期

目前,Mini/Micro LED最大的需求市场有两个:液晶背光和COB LED显示屏。可喜的是,这两个需求点在2023-2025年均实现了翻番式增长——并且是在经历了5-7年市场打磨之后,在已有一定规模基础上实现的“巨量型”翻番。

根据洛图科技(RUNTO)数据,2024年全球Mini LED电视出货量为785万台,较2023年的425万台增长84.7%。其同时预测,2025年全球Mini LED电视市场规模将大幅增长70.6%,总量超过1300万台。

根据DISCIEN(迪显咨询)《2025年LED COB显示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数据,预计2025年COB LED在中国大陆小间距与微间距市场的占比将达到35%,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而这一占比在2022年则刚刚接近10%。

持续的市场需求扩张,是Mini/Micro LED行业“业绩提升”的基础。但是,这种市场需求扩张虽已呈现出爆发性趋势,却还只是开始:

从液晶背光角度看,至少有四个迭代机会值得把握:第一,Mini/Micro LED背光从液晶电视向显示器、平板电脑、手机和车载领域加速渗透;第二,Mini/Micro LED背光从单色(黑白)时代向RGB Mini/Micro LED彩色化背光时代进化;第三,在彩电市场,Mini/Micro LED背光产品下沉,若按50%渗透率计算,全球规模将从目前的千万量级向亿级提升;第四,彩电、PC显示器等持续大尺寸化,提升了单台设备对背光的需求量。

而在LED直显市场,新的需求也在涌现。包括:第一,Mini/Micro LED COB产品渗透率持续提升,从2025年的三分之一到2030年前后超过三分之二是可期的——毕竟超高清分辨率和覆膜表面处理带来的性能提升极具吸引力;第二,MIP技术推动更小尺寸的Mini/Micro LED产品向P1.5-3.5间距指标,以及MIP-COB微间距产品等新型应用市场渗透;第三,Mini/Micro LED直显进入车载等新场景,例如TCL华星推出的14.3英寸Micro LED HUD显示屏,开辟了新需求赛道——据预测2025年全球车载显示面板出货量将维持5.4%高速增长,达到2.5亿片,Micro LED产品大有可为;第四,Mini/Micro LED直显在全球市场,借力AI和数字化技术对公共显示需求的拉动,成为人类“数智化”赛道上重要的受益技术品类……

“目前的年实际需求增量已相当可观,不再是头几年低基数高增长、总量拉动有限的格局;同时,未来的潜力空间,包括确定性空间和原生开发性空间更为巨大……”,业内人士指出,Mini/Micro LED产业的市场正在进入“主增量阶段”。

技术、成本成熟性,与需求挖掘创新性并存

Mini/Micro LED市场需求增量的爆发态势,离不开其产业链越发成熟、成本持续下降的大趋势。据悉,过去三年Mini/Micro LED单位应用成本至少下降了六成。正是成本竞争力的提升与优秀的体验价值相结合,推动了其在液晶背光、COB直显等多个应用市场的大规模渗透。

然而,Mini/Micro LED的技术潜力依然处于“值得持续开发”的阶段。一方面,其在材料、工艺、颗粒尺寸、发光效率,到封装结构、光学设计等方面仍有进一步优化成本、提升效能的空间。另一方面,从应用角度看,更多新型应用品类和场景加速涌现,需要“应用层技术”的突破来支撑。

例如,Mini/Micro LED透明显示和多层透明封装下的全息显示产品,或者TFT基封装的面板化显示产品,都尚处于“原型样品”阶段,未来有开发为市场爆款的潜力。再如,Mini/Micro LED室外直显应用,与太阳能技术结合,实现显示、能源一体化设计,可提升产品工程设计的灵活度和生态友好性。

从实际市场拓展看,Micro LED-MIP产品最初设计是为了微间距LED直显应用的快速落地。但市场实践证明,MIP封装在P1.5-3.5规格,乃至室外应用中同样具有极大潜力。“大间距产品”已成为Micro LED-MIP重要的目标市场。

除了直显创新之外,在背光方面,RGB背光将带来新一轮技术体验和节能革新;同时,在更小尺寸液晶面板(如手持或车载市场)引入HDR分区背光技术,往往需要更小的LED结构和更高的发光效率。未来Mini/Micro LED与量子点或钙钛矿等新材料的结合,也将推动背光或直显的体验升级。

总之,Mini/Micro LED技术的成熟度更多体现在一两个市场、体现在上中游工艺技术上;而在下游的应用创新、结合新场景、新材料及其他关联技术的创新上,行业才刚进入“起步期”。这正是业内认为未来Mini/Micro LED在不同应用领域持续接力式“需求爆发”必然能实现的原因所在。

行业企业需在“专注”与“规模”上做好平衡

Mini/Micro LED行业需求大爆发是相关上下游企业的共同机遇。不过,相对于上游企业专注于芯片和封装设计、推动封装结构面板化迭代,下游厂商面临的格局更为复杂:更多差异显著的应用场景和产品类型,考验着行业企业的经营能力。

一方面,如液晶背光与COB直显,原本属于并不交叉的细分行业。但随着Mini/Micro LED技术的发展,二者的共性日益增强,涌现出一些横跨背光与直显市场的巨头。再如,LED直显大屏、车载中小屏幕直显、或XR的微型显示产品,虽同属Mini/Micro LED直显,却遵循完全不同的产业逻辑和发展规律。

另一方面,随着Mini/Micro LED技术的市场扩张,更多企业进入行业核心环节。如海信这样的彩电企业、京东方这样的面板企业,几乎都建立起覆盖上中下游的产业链。同时,也有更多彩电、ICT企业通过合作方式进入终端市场和应用方案市场。——用业内人士的话说,Mini/Micro LED技术不仅推动了LED行业应用规模的暴增,也推动了参与企业规模和实力的壮大。

“产品线复杂、场景复杂、参与者复杂、行业上下游关系也更复杂!”在这样的行业格局下,相关企业,特别是下游企业,必须保持“专注”:即,要在一两个场景、一两个品类、一两个特色技术上,建立优势竞争力,在垂直市场深度上有所作为。

同时,为把握Mini/Micro LED的时代红利,头部LED企业必须具备“规模”竞争意识。未来的Mini/Micro LED产业链,必将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应用创新、规模效应”基础上的龙头引领格局——要成为这样的龙头,就需要在新需求场景和品类上敢于投入,扩大“市场基本盘”,赢得行业内更强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能纵深也能横拓,才能在日益复杂的Mini/Micro LED产业经纬链中,乘风破浪!”在Mini/Micro LED行业进入市场收获期之后,加速下游创新、积极拥抱应用市场扩张机遇的紧迫性正在提升。行业专家强调,解决“有无”问题的阶段,未必能形成真正的市场淘汰效应;但在增量关键期若抓不住市场份额,则必然会被行业无情淘汰。

因此,广阔的应用前景与持续的需求爆发,让Mini/Micro LED产业进入收获期。这是一个好事情。但是也意味着行业参与者将进入最终决战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