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在欧注册量激增, 这只是开始
- 2025-08-26 21:39:39
- 522
据媒体报道,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的注册量创下历史新高,市场份额达到5.1%,几乎翻倍,已经超过福特,直追梅赛德斯。比亚迪、小鹏、奇瑞等品牌在德国、瑞典、英国的高速公路和城市街头日益常见。曾经被欧洲消费者质疑安全性的“中国车”,如今逐渐被当作物美价廉、甚至颇具科技感的选择。
这不仅是一次销量数据上的突破,更像是一场汽车工业版的“逆袭故事”。十多年前,中国车在欧洲还被视为“低质低价”的代名词;今天,它们却在与奔驰、大众、福特同场竞技。这背后既有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全球优势,也有欧洲消费者观念的快速转变。
数据说明一切
行业研究机构JATO Dynamics的最新数据显示:
2025年上半年,欧洲新车注册量684.44万辆,同比下降0.3%。
在整体市场停滞中,中国品牌逆势上扬,份额达到创纪录的5.1%,同比增长91%。
中国车的市场份额已超过福特(3.8%),逼近梅赛德斯(5.2%)。
6月单月,中国品牌在欧销量已超过梅赛德斯。
具体到品牌:
比亚迪:注册7.05万辆,同比增长311%,成为前十大新注册电动车品牌。
小鹏:注册8338辆,成为中国高端电动车在欧洲的代表。
奇瑞、零跑:同样表现不俗,逐渐占据细分市场。
如果说几年前中国车在欧洲还只是“试探”,那么今年的走势已能用“突破口”来形容。
欧洲的认知大反转
十年前,中国汽车在欧洲几乎是“笑柄”。
安全性差、设计落后、技术短板——这是当时欧洲媒体和消费者的主流印象。很多人会把“中国制造的汽车”与“低价仿制品”画上等号。
但今天,情况完全不同。
瑞典汽车杂志对小鹏、蔚来、极氪等品牌给予最高评价;
在英国,极星和比亚迪的电动车已经成为经销商的“热门货”;
在丹麦,低价高配的比亚迪和MG,正在帮助家庭用户更快地实现电动车普及。
瑞中贸易委员会副主席弗雷德里克·乔就直言:“十年前,中国车被认为危险;今天,它们却获得最高评价。”
这种态度转变并非偶然,而是产品力和市场环境共同推动的结果。
为什么是中国车?
中国汽车能在欧洲快速打开局面,有三大原因。
1. 全产业链优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整,从电池、电机到智能座舱,几乎全部自主可控。这意味着成本更低、更新迭代更快。比亚迪从电池制造商起家,如今在整车上同样保持优势。
2. 产品“性价比”突出
欧洲本土车企的电动车价格普遍高昂,很多家庭难以承受。而中国车既能提供20万-3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区间,又在智能化和续航上与特斯拉、奔驰等品牌对标。对于欧洲普通家庭,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选择。
3. 消费观念变化
年轻一代欧洲消费者更愿意尝试新品牌,他们熟悉华为、Temu、Shein等中国品牌,自然也不会抗拒中国汽车。尤其在瑞士、丹麦等国家,年轻人通过App买车已成为常态,中国品牌反而因“不受传统渠道限制”而获得机会。
一句话,中国车正好踩中了“价格亲民+科技体验”的市场缺口。
欧洲车企的焦虑
对欧洲老牌车企而言,中国车的崛起无疑是一种“压力测试”。
梅赛德斯CEO康林松已经公开表示:若欧洲采取保护主义,最终受损的还是欧洲企业。因为在电动车时代,中国在电池、供应链和技术上已经占据优势。
大众、雷诺、斯泰兰蒂斯等车企都在寻求与中国合作,以弥补技术差距。
但与此同时,欧盟却在去年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试图延缓中国车的渗透。
这种矛盾折射出欧洲的尴尬:一方面担心被中国车“抢市场”,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合作的重要性。
各国市场的差异
瑞典:小鹏、蔚来、极氪等高端品牌受到欢迎,预计未来中国品牌份额可达10%-15%。
丹麦:比亚迪、MG等性价比车型快速增长,未来份额或达20%。
瑞士:目前份额不足1%,但年轻人兴趣高涨,预计到2030年将达3%。
德国:仍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大众、奔驰牢牢占据主导地位,但比亚迪和长城正在渗透。
不同国家的接受度不一,但整体趋势清晰:从北欧到中欧,中国车正逐步站稳脚跟。
“走出去”的新阶段
中国车企在欧洲的布局也在升级。
比亚迪已经在匈牙利和土耳其设厂,计划本地化生产,以避免关税影响、缩短物流周期;奇瑞、小鹏也在加快渠道和服务网络建设。
这意味着,中国车不再只是“出口”,而是进入到“在地化生产+深耕市场”的新阶段。
对欧洲消费者来说,买到中国车将像买到日韩车一样自然。
这只是开始
中国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虽然创纪录,但5.1%的比例仍然不算高。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品牌力不足:比起奔驰、大众,很多中国品牌仍然缺乏强烈的情感标签。
服务网络有限:售后、维修、二手车市场还未完全铺开。
政策风险:欧盟的关税和监管仍是潜在障碍。
换句话说,今天的成绩固然喜人,但未来能否持续增长,还要看中国车企能否真正扎根欧洲市场。
一个更大的问题
欧洲市场的意义,不仅在销量。
它象征着一种“全球认可”。
如果说十年前“中国车能不能卖到欧洲”还是疑问,如今已变成“中国车能在欧洲卖到多少”。这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心理转变。
全球汽车格局正在被改写。欧洲曾帮助中国学习造车,而现在,中国正在成为欧洲学习的对象。
从“危险标签”到“销量飙升”,中国汽车在欧洲的逆袭,是产业升级和市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不仅是中国制造的胜利,也是全球产业格局的一次重塑。
未来五年,当比亚迪、小鹏、奇瑞们的身影遍布欧洲大街小巷时,或许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全球汽车工业的“新中心”,正在东方崛起。
- 上一篇:张元英宝格丽
- 下一篇:奶奶苦了一辈子发现外面全是好吃的